《大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核心思想理念》

作者: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1月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社科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方面,讲座嘉宾均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李学勤、汤一介、任继愈、孟宪实、梁衡、熊召政、商传、等。他们运用通俗的语言和敏锐的洞擦力,以缜密的逻辑,驰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传统文化的光辉映照当今社会现实。 本书汇集了讲座的精彩内容,分大国智慧、大国价值、大国精神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核心思想理念、道德理念规范和珍贵精神财富, 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68.0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任继愈、王博、余敦康、阎步克、王春瑜、刘海年、卜宪群、张国刚、刘庆、钱逊、郭齐勇、陈鼓应、明海法师、张柏春、孙机


【精彩推荐】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大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核心思想理念》

作者: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1月

中西科技错位发展四百年

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知识体系,一个是理论知识传统,一个是工匠传统。在古代,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提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国人津津乐道。古代中国人解决实用技术和工程问题的能力非常突出,发明了许多技术,在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知识领域也有很多创建。先秦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革,出现了大的战乱。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非常解放,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知识增长得非常快,是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时代之一。当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创造活跃,成就不凡。到了汉代,科学技术又有很大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大家通常关注的是一些政治原因和战略战术。实际上,科技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当时,汉兵在兵器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以至于一个汉兵可以对五个匈奴兵。汉兵使用的钢剑尺寸长、锋利、耐用,而匈奴兵使用的是又短又脆的青铜剑。再者,青铜兵器的成本比钢铁兵器高。弓箭头的取材方面,汉兵用的是铁箭头,成本比较低,可以大量供给;匈奴兵使用的是铜箭头,成本高,不能大量供给。因此,汉朝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取得了兵器技术的明显优势。唐朝疆域广阔,文学艺术繁荣,但在科学技术方面相对平庸。宋朝虽在军事上打过不少大败仗,疆域不够大,但在科学技术创造方面却走向高峰,有人

把北宋称作中国知识的“文艺复兴”时期。元朝以后,特别是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趋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衰落。七百多年来,中国人在科技方面有不少作为,却几乎未做出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远落后于西方,而落后的原因是近数十年来许多中外学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1944年10月,李约瑟博士在《中国之科学与文化》的演讲中说:“古代之中国哲学颇合科学之理

解,而后世继续发扬之技术上发明与创获亦予举世文化以深切有力之影响。问题之症结乃为现代实验科学与科学之理论体系,何以发生于西方而不于中国也。”他试图认清“问题之症结”。然而,直到李约瑟95岁去世前,他和他的合作者们仍没有得出满意的结论。其实,在李约瑟先生表述这个问题之前,中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了。比如,竺可桢先生在1935年10月27日作了《中国实验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试答“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实验科学”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发展根源中应当包括古代中西方的知识模式与发展轨迹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先秦《墨经》中对杠杆的力学认识可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解释相媲美,然而,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的初始力学知识发展成系统的力学理论,而中国《墨经》的力学知识传统在战国以后却中断了。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中国为什么落后,而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和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拉大差距之后的四百年是怎样错位发展的?两者发展的模式、方向和阶段都有怎样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