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理念规范》

作者: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1月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社科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方面,讲座嘉宾均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李学勤、汤一介、任继愈、孟宪实、梁衡、熊召政、商传、等。他们运用通俗的语言和敏锐的洞擦力,以缜密的逻辑,驰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传统文化的光辉映照当今社会现实。 本书汇集了讲座的精彩内容,分大国智慧、大国价值、大国精神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核心思想理念、道德理念规范和珍贵精神财富, 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68.00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宁可、张大可、林甘泉、孟宪实、邓小南、陈高华、王天有、商传、戴逸、田余庆、马大正、郝时远、葛剑雄、厉声、方铁、姚大力、章开沅、郭齐家


【精彩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大国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理念规范》

作者: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1月

两次人口转变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发生了两次意义重大的人口转变。第一次是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的时间学术界有一些分歧,我认为是从19世纪末年到20世纪 70年代,也就是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直到实行计划生育以前。这个转变是怎么完成呢?第一,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些传染病,原来不能防治,现在可以防治了,有些病,原来不能医,现在可以医了。比如说发现奎宁可以治疟疾,雷米封可以治肺结核。第二,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产妇、孕妇的死亡率。第三,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比如说山西近代发生过两次大的旱灾,第一次死亡人数非常多,第二次显著减少。为什么呢?其一,第二次山西大旱的时候,铁路修通了,这样可以向灾区运送救济粮,还可以将难民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其二,万国赈灾会,就是国际红十字会在华北设立总部,提供了很多援助。除此之外,还动员了全国对山西进行支援,这样使它死亡人口大大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基层公共卫生上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农村里的很多疾病得到根治或预防。特别是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得到大大地降低。

中国近代虽然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乎是战乱不断,中间还出现了长江大水、黄河决口和很多灾害,但是中国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在不断增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估计当时的人口是四万万八千万同胞,后来讲五万万中国人民。1953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是5.8亿人。开始大家都怀疑这个数字有问题,后来确认了这个数字没有问题。为什么大家会怀疑呢?就是因为大家对这样的增长缺少思想准备,人们没有意识到一次转变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所以当时根本不注意计划生育,也不注意人口控制,还在继续鼓励生育。我们进一步推广公共卫生,社会更加稳定,当然人口就会增长更快。比如我们三年自然灾害时,曾经出现过人口负增长,但是稍微一恢复,人口马上又急剧地增长。所以应该讲,这一次转变是在这时候完成的。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次转变,不要因为现在需要控制人口而去否定它。中国的老百姓,祖祖辈辈盼望的就是真正的子孙满堂,真正的人寿年丰,真正的几世同堂,但其实根本就没实现过。中国能够自力更生地供养十几亿人口,这在人类历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就。 中国的人口增长于是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我们要看到这两个转变完成的时间比外国要短得多。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前与中国原来的模式一样,也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一个转变,变成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也出现了一个人口增长非常快的时期。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落实,医药的进步以及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又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也就是所谓三低阶段。其他国家的转变是很缓慢的,但是我国这两个转变都在很快的时间里完成了。

第二个转变的时间更短,用了几十年就完成了,也应该承认这种快速地转变产生了很多反作用。实行计划生育后,一些传统的家庭伦理也受到了挑战。比如,幼儿园老师再跟小朋友说你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友爱,小朋友就会问老师“什么叫兄弟姐妹?”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兄弟姐妹的概念已经没有了。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这种试验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它到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现在还说不清。上海是转化最厉害的,人口已经连续十几年负增长。那么人口下降到底好不好呢?现在上海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本地人口越来越少,劳动力的配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上海在前年取消了对不生育子女夫妇的奖励,同时又宣布,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话,可以生两胎,而且中间不需要间隔。尽管这么刺激,上海的人口去年仍然是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