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要很独特》

作者:西蒙·布莱克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自我内在成长的一次清晰地心理探索,涉及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怨恨等情绪和情感,充满了谨慎的分析和敏锐的洞察力,内容流畅,结论发人深省。 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西蒙•布莱克本根植于扎实的哲学和心理学知识,用犀利的批判,揭穿了这个世界中的种种虚假美好,打破了人们虚幻的自我认知,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从令人迷惘的虚荣、脆弱、自恋和自卑,到给人平静和力量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这中间隔着一光年的黑暗距离,而要跨越这距离,只需要读完这本书。 给自己的成长,来点实在的!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38.00

作者简介

西蒙•布莱克本 (Simon Blackburn,1944- )

英国哲学家、学者、评论家。

被美国教育界评为“全球50位健在殿堂级哲学家TOP3”。

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校任职。

2002年当选英国科学院成员;

2008年为美国人和科学研究员荣誉成员;

2009-2010年,担任亚里士多德协会的主席;

2011年以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身份退休,被誉为“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已出版畅销书《思考:引人入胜的哲学入门》《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以及《情欲》。

此外,他还参编了《牛津哲学词典》。

精彩推荐

【全球50位健在哲学家TOP3,殿堂级哲学家、评论家西蒙·布莱克本全新力作】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健在哲学家TOP3、英语世界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一书作者,西蒙·布莱克本全新力作,首次引进。

 

【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当你心智成熟时,自有独特力量】

哲学家周国平说: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这本书就是要:

带领我们展开一场内在自我成长的哲学探索,

去发现你独特的个性、真实的自我,

从而获得应对生命中一切的强大力量。

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

 

【一本非常通俗又很有深度的心理作品:在别人浮夸时,给自己的成长来点儿实在的!】

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

西蒙·布莱克根植于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深入浅出,用犀利的批判,

揭穿了这个虚浮世界中的种种虚假美好,

打破了时下人们虚幻的自我认知,

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进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平衡自恋与自卑的心力,戒除幼稚可笑的行为】

不要虚假的完美,

不要粉饰的骄傲,

不要脆弱的自尊,

不要愚蠢的自恋,

……

西蒙·布莱克本以他深厚的哲学功底,结合精彩的故事,

帮助我们在自卑与自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戒除虚荣、自大、傲慢等幼稚可笑的行为,

找到给人平静力量的自信、自尊和自爱,

从而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

《你就要很独特》

作者:西蒙·布莱克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2月

现在,让我们先来聊聊自恋这个东西吧。

 

基本上,自恋者被认为是长期依靠他们认为低自己一等的旁人的称赞声而活,就好像一个注定要成为悲剧的爱人,需要从他/她极度鄙视的搭档中获得持续的恭维。他/她注定不能离开这样的恭维声,但又由于本身对恭维者极度鄙视,因此即使获得了恭维声,也毫无意义。整形手术消费者同样让人爱恨交织,她们也处于同样的进退两难状态中。她的独立感本身完全建立在她想超越,甚至是想踩在脚下的他人的仰慕之上。

 

人为何会变得如此这般?先简单讲一个故事。新生儿是无法区分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它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对世界本原及人类经验之间不同的认识。只有当它开始形成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认识到自己处在时刻会变化的环境中时,它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区别。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认为,任何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都是敌对行为,这正是苦恼和愤怒的根源。该行为是阻碍或挫败,甚至否认其需求和渴望的象征,更是对个人意愿的直接挑战:抵抗本身是对不公、恶意怨恨和委屈宣泄的目标。这也是婴儿总是那么易怒的原因。

 

然而,当他逐渐长大以后,他意识上开始离开一个不会变化的世界,他开始抵抗,希望事情不要发生变化。他同时认知了他人的存在:妈妈或者保姆,既可能是把他视为掌上明珠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角色,也有可能是抵抗他最野蛮专断的需求的角色。如果一切顺利,所有这些会演变成一种自我调整,但如果稍有不慎,将在日后对婴儿造成影响。

 

例如,假如母亲过于忙碌奔波而没有给婴儿足够的关怀、照顾、爱意和安全感,婴儿则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处在一个缺爱的世界中,而这将会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婴儿将会对导致他得不到某一东西的人产生憎恨的情感。由于生气、委屈或警惕,婴儿很容易把抵抗情绪看作是一种不公平,又或者容易被操控人的艺术如甜言蜜语、摇尾乞怜所吸引。他或许无意识中可以觉察到一种夸张的因果关系,在他看来这就是唯一的因果关系。因此,心理学家们所描述的专断的或自恋的或爱操纵人的性格都来源于不安全感或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个人喜欢这个说法,但并不是十分迷信。这些对思维构造的结论很多都仅仅停留在猜测的层面,虽然有一定可信度。但是这些结论的得出,一定是建立在一个不完善的数据基础上的,因为每个人成长轨迹不同,且新生儿所被观察到的状态与任何分析他对世界和自我思维方式的理论是有很大距离的。莎士比亚笔下的恺撒大帝曾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从脸上看出人的思维构造。当然,他这么说也有点夸张:对于我们亲密无间和坦诚相见的朋友,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准确判断。稍加观察,你就可以判断你的同伴是兴高采烈还是深恶痛绝,是兴趣盎然还是无聊至极。甚至在其他不那么熟悉的场合,我们也可以熟练辨别出某些龇牙咧嘴的假笑以及不能让人信服的声音。但他说的却基本适用在从婴儿表情判断其思想上。因为当婴儿的思想被打上世俗情感的标签(例如愤怒、不公、怨恨、嫌弃、凌辱等),并且这些标签代表一定的性格特征时,我们需要警惕,我们是否把成年人的情感投射到根本还无法感知和分享这些情绪的婴儿身上去了。婴儿的感情世界还远没有如此敏感,成年人进入其中并不困难。

 

套用科林伍德的观点,在这个阶段的婴儿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根本不是充当君主或独裁者发号施令的角色。因此,把婴儿对自己和世界缺乏区分,与婴儿自己是全世界并充当发号施令的角色这两种表现混淆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后者意味着过度夸张的个人意识,而实际上更符合实情的应该是,婴儿还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更类似于多年失眠症患者而不是一个完全拥有个人意识的青少年)。同理,将婴儿的行为赋予道德观念也是奇谈怪论,认为由于愤怒和怨恨而导致对世界的抵抗似乎就属于这种观点。

 

我们后面将会讨论到,这些其实是很复杂的心理状态,包含着被不屑一顾、被区别对待或被敷衍了事的情绪。但是却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实,婴儿在早期便可以调配这些情绪。毕竟,婴儿只是感官动物,还非思想动物。先入为主地认为婴儿像成人一样是为时过早的,对这种状态的鄙视及批判打击也为时过早。当然,婴儿很容易生气。但他们的生气与其说是愤怒和道德侮辱的表现,还不如说是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出不舒服和痛苦的表现,这就好比一只孤独的痛苦的狗,通过不断吠叫表达情绪。当然,对于成年人而言,悲痛和生气的表现绝非如此。但对于婴儿而言,情感表达方式更加简单粗暴,不太可能通过寂静无声来表达悲伤和失望,除非事情和生活真的变得很糟糕或者婴儿已经长大。如果我们能仔细考虑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由此出现的脆弱的自我,对自恋症原因的探究将会更加有可信度。

 

自恋症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得更久远一些。当我们把目光投放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时,也不能忘记在家庭和兄弟姐妹以外的社会大环境。例如无处不在的文化的力量,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对孩子们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这些行为规范约束了小男孩或小女孩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在人群中,孩子们的个性可能被塑造,当然也可能会被扭曲。我们可能并不坚信威廉·华兹华斯关于“天堂迤逦在我们的幼年”的想法,但“囚室的黑暗”就要结束了。也许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陷阱使他们形成性格中“囚室的黑暗”的部分,如形成类似成年人性格中脆弱、缺乏安全感、妒忌、虚荣的部分一样。培养孩子性格就像走钢丝一样,需要时刻小心翼翼——过多或过少称赞、过多或过少成就感、过多或过少竞争都会有所区别——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他们落入万丈深渊。

 

不得不承认,自恋者有时候也是魅力无穷的。他一开始便下定决心成为自恋者,因为他知道这是收获好评——至少表面收获好评的最佳道路。他明显的自信心似乎是可以传染的。只有当我们揭开面纱,发现他在乎的只有他自己时,幻觉才开始破灭。阿兰·本奈特c这样精确描述了他笔下的某角色:

 

我们无须投身于女权运动的最前线便可知道贝蒂选择嫁给格雷厄姆的决定是何等悲哀。她并不完全昏头昏脑,虽然她喜欢他的模样,但他也喜欢她的模样,这就让她又清醒了几分。

 

自恋总是和神经错乱般的自信——也就是狂妄紧密相连。在《狂妄症:权利荼毒下的布什和布莱尔》一书中,身兼政客和医师的大卫·欧文这样写道:“一些领导人,尤其是政治领导人身上,展示了一种狂妄的行为模式,甚至完全构成了一种医学上的症状。”这种症状被他称为狂妄综合征。虽说不是全部,但也有不少政客深受其害。欧文认为该症状源于某种自恋人格障碍,但还不止于此。纵观历史,该症状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欧文认为以下的行为便是该症状的特征:

 

——自恋倾向,认为世界是他们行使权利和寻求荣誉,而不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解决问题的场所;

——只愿意采取有助于他们个人良好形象建立的行为的倾向;

——对个人形象和个人表现过度关注;

——以救世主般的方式谈论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有自吹自擂的倾向;

——认为自己的前景和利益就是当前大局的前景和利益;

——喜欢用第三人称谈论自己或者使用高贵的“我们”;

——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对他人的建议或批评嗤之以鼻;

——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认为他们无须向世俗的法庭或民众负责,只需要向历史或上帝负责;

——认为在历史或上帝的法庭中,他们一定会被证明清白;

——暴躁、鲁莽、冲动;

——认为自己具备“开阔的视野”,尤其确信某些行为道德上的正义,以至于可以忽略其他一切问题,如实操性、费用及是否带来不必要的后果;

——一旦实施具体政策就显得很无能,或许可被称之为是种“狂妄的无能”。这可能是由于过于自信或不愿被具体细节困扰,也可能由于根本不想关注细节所造成的。

 

欧文详细列举了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他们任期内以上每一条都符合的例证。英国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也是另一位受害者,历史上还有很多前政客也是受害者。个人早期的成功容易造成过度自信,尤其该成功是在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前提下取得的时候。我们的性格是在实践中塑造起来的,因此如果上帝不客气地让我们不听劝告、我行我素地取得了成功、收获了掌声,那么上帝在我们心里就播下了狂妄的种子。但上帝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种下该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