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事》

作者:严文华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0月

内容简介: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事关什么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事情。 拥有内在力量的人会很在意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始终摆在心头,随时随地想起。清楚知道自己珍视哪些价值,有助于我们做出或大或小的正确选择。 遵照自己最看重的价值观来活,你绝对可以感觉更自信与安心,更有内在平静,觉得事情在掌握之中。这些事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充实而丰盛。 本书作者是跨文化心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她带着一颗理解、包容、支持的心带你看百态人生。让你懂得从多样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从而懂得欣赏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45.0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长期从事跨文化沟通培训和学生心理咨询。她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观察着身边的生命,并用温暖的笔触记录下在不同人群间行走的快乐。

读她的散文作品如同一趟心灵之旅,这里没有说教和批判,只有支持和理解,让你有意愿、有勇气、有方法直面自己内心的软肋和局限,从而获得新生的力量。在这里你能获得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让你自己有权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精彩推荐】

   l  那些小而重要的事,是我们内心快乐的源泉。

心理学家眼中的幸福人生是怎样的?就是学会找到生命中被我们忽略了的但却很重要的事情。这些是建立我们幸福感一点一滴的基础,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l  从心理学专家的视角解读问题和误解,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伤害。

发现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更多地理解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透过这些人更深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赋予自己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勇气。

l  锻炼高情商,让我们与人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学会冷静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能够帮助你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锻炼高情商,我们可以做到:有你的地方,就有温暖和阳光;有你的地方,就充满着希望和幸福。 

l  探讨生命中最珍贵的价值,明确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安心生活。

如果你正年轻,请务必好好读这本书,带着它去做想做的梦,过你想过的生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如果你已走过青春,也请读读这本书,你会懂得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不管是否为此焦虑。


《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事》

作者:严文华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10月

干净与不干净

由于一些认知差异,人在社会交往时,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时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蹲式厕所太脏了?

这一天上到“文化休克”这一讲时,我问大家经历过的文化休克事件。美国学生黛布拉带着一脸嫌恶抢先讲:“我觉得中国有些地方太脏了!”好大一个结论!接着她说起了学校里的蹲式厕所。听了半天我弄懂了,她不是说厕所本身脏,而是上蹲式厕所抽水时水溅到她的鞋子和裤子上她觉得脏。我一时间纠结不已:我是接下去讨论呢,还是跳过这个话题?我没有想到一个淑女可以在全班面前神色自若地谈上厕所这件事情,还连比划带表演。我感觉自己缺乏她那种理直气壮。看到学生们兴奋的神情,我决定还是和学生们讨论一下上厕所这件事情,因为“干净和脏”会是不同文化冲突的基本点之一。

“你觉得怎样的厕所才算是干净的厕所?”我用中立的口吻问道。

“当然是坐式马桶啊!这还用问!” 黛布拉的眼睛瞪得很大,觉得我明知故问。

“大多数中国人家里会安装坐式马桶,但在公共场合,会安装蹲式马桶。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中国人没钱?!”另外一个学生答道。

“因为蹲式马桶更卫生哦!”一个中国学生实在忍不住了,

“就算安装了坐式马桶,公共厕所里也不会有人坐。”她接着解释了一句,但表情很别扭,让她来谈上厕所这件事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是吗?为什么中国人不坐啊?” 黛布拉很惊讶。

“因为太脏了啊!那么多人用,如果有传染病怎么办?而且阿姨会拿拖地的抹布去拖马桶垫圈。”中国学生好心而耐心地解释道。

“什么传染病?我可是每次都会坐的。” 黛布拉的脸皱起来,人马上紧张起来。

“唉,就是这样说说,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问题。但我从小就被教育不可以坐。”中国学生安慰她。

“怎么会这样?!怪不得我有时会发现垫圈湿乎乎的!” 黛布拉脸部表情非常纠结地问。“中国有些地方太脏了,太可怕了!”

她小声地嘟囔着。坐她前面的中国学生脸马上拉下来,回头看了看,皱了皱眉,但没有说什么。

看到大家有些敌对情绪了,我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写下:我观察到的别的文化中不干净的做法或现象。匿名的书写和分享可以减少敌对情绪。

别的文化中不干净的现象

我把这些纸进行了整理,针对同一件事情的放在一起。然后和全班同学分享这些纸上写的内容。

有人写道:“我在德国留学时在学生餐厅吃饭,德国人会把面包直接放在餐厅的桌子上,这在我看来非常不干净。尤其过分的是我们在外野餐时,德国人会把吃的东西随手直接放在石桌上或野餐毯上,让食物直接接触石桌或毯子,不会垫餐巾纸或其他东西。作为中国人,我根本吃不下这样放过的东西!”

有人写:“中国人不论吃什么都用餐巾纸垫放或包裹着,似乎餐巾纸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但在我们国家大自然是最干净的。餐巾纸本身并不是绝对干净的。”

有人写道:“在美国做交换学生时,我最受不了的一件事情是美国学生会把掉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吃!动作那个顺畅啊,捡起来就直接放嘴里,连灰都不吹一下!不知道小时候妈妈怎么教的!”听完这一段大家笑起来,有一个美国学生说:“只要东西掉地上不超过5 秒,就可以捡起来吃掉,这样的东西还来不及沾染细菌。我从小就知道这一点。”

有人写道:“我看到美国人饭前不洗手,坐下来直接就用手拿着面包吃起来,不管之前在做什么!有时候我看见他们用手拿过钱,然后也不洗,直接拿起东西就吃。中国人哪怕是三岁的小孩都知道饭前要洗手。”对这一段,美国学生耸耸肩:“不是所有美国人在所有情况下都这样做。我也见过不洗手的中国人。”

有人写道:“美国人进家门不换拖鞋,我觉得把脏东西都带进去了。这一点没有中国干净。”有美国学生回应道:“整个美国都比较干净,走来走去也不是很脏,房间也定期清洁,不会脏的。”

有人写道:“我到中国来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坐公交或地铁时我前面的人头发油油的,有气味不说,还有头皮屑掉在衣服上,让我毛骨悚然,不知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出门?在我们韩国,一个人保持清洁是对别人最基本的礼貌。”中国学生说:“这是个别人吧?要运气好才碰得见。”

有人写道:“当我得知我的中国同学不是天天洗澡时,我觉得他好脏。他晚上怎么睡得着呢?我每天要洗两次澡。”从这时开始,已经没有人再做辩解了。大家开始明白:有时,人们看到的并不是全部,只是以点概面。

有人写道:“我的外国同学每次都喷了浓烈的香水进教室污染空气,我觉得是由于他们太脏才会用这么浓的香水来遮盖。”

有人写道:“我和中国同学一起吃饭时,最难过的是他们边吃饭边吐骨头,有时吐鱼骨头吐得很用力,呸-呸-呸地吐,我看得好恶心!在我们国家,进了嘴的东西就不能再吐出来。”

有人写道:“中国人最不讲卫生的就是随地吐痰。我觉得这种做法太脏了,好几次我处于危险之中,差点被路人吐到身上。”

有人刚好写了相反的一条:“肯定有外国人说中国人吐痰是脏的,我觉得那些把痰咽下去的外国人才脏呢!那些把痰吐到手绢里然后再放回口袋里的人才脏呢!”

有人写:“德国人当众擤鼻涕是一件很脏的事情。他们自己不觉得,理所当然,用很大的声音,很响。我最受不了是吃饭时有人来这么一下。在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做。” ……

我们怎么形成脏和干净的观念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停在了这里。我问大家:“你们觉得以上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有一个同学说:“本来我很清楚什么是干净、什么是脏,但听了大家讲的这些事情后,

我有些迷惑了,好像说的都有道理,但又和我的观点不同。”他那种困惑的语气和表情把大家逗笑了。

“有这种困惑是正常的。这是因为每种文化里对什么是干净、什么是脏的界定不同,关注的方面也不同。我想问问大家:脏和干净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大部分人回答是相对的。

“对的,脏和干净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是相对的。请大家看看教室里你们是如何放包包的。”环顾四周,大家发现外国学生的包包都放在地上,中国学生的包包都放在椅子上或桌子上。我走到法国学生跟前问:“你为什么把你的包放在地上而不放在桌上?”他耸耸肩说:“包是脏的,桌子是干净的,所以放地上。”

我问中国学生:“你们的包为什么放桌上而不放地上?”“因为地上是脏的、桌子是干净的,所以包在桌上。”大家再次笑起来。

“这不是绕口令,这是大家的清洁观不同。在有些文化中,土被认为是最干净的,所以洁净的仪式要用土来做。在有些文化中,土被认为是脏的,只有水是干净的。而在有些文化中,静水被认为是脏的,只有活水才是干净的。我们用一种文化中的观点去判断另外一种文化的对错、优劣、好坏,其实就是种族中心主义,也是一种文化不公平。我们需要发展出自己的文化敏感性,需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去看待其他文化中的现象,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会有一些差异。”

黛布拉这时举手说:“老师,我想更正一下我之前的发言。之前我说‘中国太脏’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只是一种感叹。

我其实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美国人,我看到中国有些做法可能是不干净的。但我现在理解了,其实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有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

“你能有这样的自我察觉是非常棒的。你的前一种说法很容易让别人有情绪上的反应,因为你带了太多的个人情绪,但第二种说法就更开放。大家知道为什么干净和脏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引

起情绪反应吗?”

“因为这是对一个人的判断?”有人试着回答。

“对。因为涉及对人的判断。清洁观是我们从孩提时代就接受的观念之一,它影响我们对人和事情的看法。脏不仅仅是对事物,也可以用来判断人,用来判断观念。如果用来针对人,说一个人是肮脏的,那就是很严重的说法,是一种侮辱。如果说一种想法是肮脏的,那也是一个很致命的判断。触及根本观念的判断常让人们会去防御和守卫。所以大家将来对待这一部分时要更加小心翼翼,否则很容易触怒别人。”

 

 

安全与不安全

 

无人照看的孩子和行李安全吗

在芬兰旅游时,我们坐了一趟火车。女儿和邻座的孩子很快打成了一片。两个人语言不通,这并不妨碍两个孩子手拉手到处跑。那个孩子拉着女儿要去另外的车厢,家长跟我解释:“火车

上专门有给孩子设立的游戏车厢,我女儿想去那里。”好新奇,然后我跟着去看。果真有一节车厢专门是给孩子们游乐的,有给大孩子玩的滑滑梯,有给小孩子爬的地方。没有几个家长在,全是孩子自己在玩。“孩子自己在这里玩安全吗?家长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或有人拐走孩子吗?”我有些担心地问。“很安全啊!为什么要担心?!”那个家长很奇怪地反问。“我们两家人都过来了,我们的行李还放在那节车厢,安全吗?”我又问。“没有人会对我们的行李感兴趣的。”那个家长耸耸肩。在几个小时的旅程中,孩子们一直在这节车厢里玩,我的心不时要跑到行李上。我觉得最糟糕的结果就是我们下车时找不着行李了。但等我们下车回到那节车厢时,行李好好地在那里。

自寄自取的行李安全吗

还是和行李有关。在欧洲旅行时,我曾是背包客,投宿青年旅社。我经常需要把行李寄存在旅社里,而很多旅社的寄存方式让我非常不放心:前台工作人员只是让我把行李放进一间行李房里,不给我任何单子填,也不需要我留任何个人信息,只是放在那里,取的时候我只需要自己打开门,把行李拿出来就可以了,不用凭单据,不用核对身份信息。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做法太不安全,既觉得自己的行李不安全,也觉得别人的行李不安全。但似乎所有的人都习惯了这样做,没有人像我一样有不安感。似乎没有发生过有人丢失行李的情况。

让住客自行付账安全吗?

还是在北欧旅行时,有一次住在一个家庭旅馆中。当我告诉主人第二天我要结账时,他告诉我他们一家人明天要出去度假,我只需要自己把钱放在桌子上、走的时候把门带上就可以了。“只是这样吗?你确定只是这么简单吗?”我非常不确信。“还需要做什么呢?”主人反而是有些困惑了。看来主人家不止一次做这些事情了。“就没有人赖账吗?你不担心有人拿了你家的东西走吗?这样会不会太不安全?”我一口气问了好几个问题。“你会赖账吗?你会拿我家东西吗?”主人反问。“当然不会!”我严正申明。“别人也不会。”主人笑了。一方面我感动于主人对我的信任,可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样做太不安全了!他们怎么识别坏人和好人?难道他们有特殊的检验方式,看几眼就知道谁是好人?他们怎么知道谁会付账、谁不会付账?

掐着点出门来得及吗

在德国,朋友送我去火车站。从一大早起来我就催着她出门,结果她不慌不忙,查看了轻轨时刻表,胸有成竹地告诉我:“提前半小时出门就可以。”我觉得她肯定弄错了,这么远的距离

还要进火车站、还要验票,时间怎么够呢?就算够,这么短的时间不会太赶?我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结果,我们走到轻轨站台,轻轨就来了。轻轨是开进火车站的。火车站是不用检票进站的,直接拿着票就上车了。朋友带我刚站在站台上,列车就停下来了,而且刚好是我要乘坐的那节车厢。我觉得是我们运气好,才会这么凑巧,才能赶上火车。德国朋友随口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的,掐着点出门,掐着点做事。”

孩子在游乐场疯玩安全吗

在德国随处可见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居民小区里、商场里、学校附近都有。我发现这些游乐场有两个特点:一是经常只看见孩子、看不见家长。孩子们自己在里面疯玩,很少看到有大人在管。孩子们在里面玩得很疯,我见过一堆孩子在沙坑里比赛扬沙子,孩子们把沙子扬得漫天飞舞,每个孩子都是一头、一身的沙子,没有看到大人出来阻止孩子。那一阵,不论怎么洗澡,女儿的床上总是有沙子。孩子们发生争执、打闹,通常也是自己解决。二是有些游戏设施还是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危险性的,如果是在中国,家长一定不放心让孩子去玩,比如我见过一种巨大的圆盘,上面可以坐好几个孩子,另外一些孩子在下面推,使的力越大,圆盘就转得越快,我看得胆战心惊,觉得上面的小孩随时可能掉下来,坐在上面的孩子一边尖叫着一边让下面的人推得再快些。还有一些攀爬的架子,小孩上去没有任何保护的话也很容易摔倒或掉下来。但似乎没有孩子和家长担心这些问题,只要天气好,永远都会有孩子在那里笑闹玩耍。

和吸毒的人同住安全吗

在美国时去大学生宿舍,刚一走进楼道,和我一起的中国留学生马上吸吸鼻子、皱起眉头说:“又有人吸毒了。”我吓了一跳,马上问:“要报警吗?”她耸耸肩说:“可能只是大麻。不用管了。刚来时有人告诉我空气中这种气味就是毒品,我也像你一样吓了一跳。和父母视频时随口说了这件事情,结果我父母紧张得要命,说我和瘾君子住在一起,那还得了!说这些人毒瘾上来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们为此整天提心吊胆,逼着我换宿舍。这不,我换到这里了。但我发现这里仍然有这种气味。只是这次我没有再和父母提这件事情。我和美国同学交流过这件事情,他们觉得如果只是吸食大麻,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毒品,只是一种吸烟。在中国人眼中,只要沾了这些东西,就会成瘾,就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永世沉沦,是非常危险的。但在一些美国大学生的眼中,他们只是在尝试新的事物,可能确实有人会因此成瘾,但也有人只是尝试会就此决定不再吸食。好像在这里人们不把吸食大麻看成非常危险的事情。”

被警戒出的不安全感?

有一次去南非开会,在它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晚上参加了活动从宾馆出来,因为离住地只有步行10 分钟的路,所以想走回去,但门口的保安拦住我和同事说:“建议你们坐出租车回去。晚上太不安全了!”宾馆门口的出租车要很高的价格,于是我们想走到街上去叫出租车,但巡警过来跟我们说:“你们还是到宾馆门口坐车更安全。你们在这里站着拦车很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太不安全。”我们于是只好坐了高价出租车回住地。无比怀念在上海拥有的安全感。我可以自由地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不用考虑是在白天还是晚上,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后来白天我们去市里逛,路上向巡警问路,他不仅指了路,还非常严肃地跟我们说:“建议你们把照相机和地图放进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现在你们这样一手拿地图、一手拿相机是在向别人昭示你们是游客。”散漫的我们心生警惕,一下子收敛许多。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遇到了什么危险,而是被不停地这样警戒之后,自然心生警惕。

安全不安全的观念,是被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出来的。我们也会根据这些观念来采取行动。安全感更会变成一件带有主观色彩的事情,而不是纯粹客观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说哪一种文化中的做法更安全,或哪一方的做法更不安全。安全感和整个社会文化镶嵌在一起。在一个新文化中适应得好,其标志之一就是和当地人一样拥有安全感。

 

健康与不健康

 

我注意到外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个重大差异是在健康观上。中国人的一些做法,外国人认为是不健康的,而外国人的一些做法,中国人也认为是不健康的。

冷的和热的

一个有趣的争论是冷的饮料、食物更健康还是热的更健康。在欧美很多国家,人们习惯饮用冷的甚至是冰的饮料,喝水是喝冷水,喝可乐是冰可乐。“我最无法容忍的是他们的牛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直接倒进杯子里就喝。”一位中国妈妈说。她的孩子参加了游学项目,她每天和儿子视频,当儿子向她展示自己的早餐后,她向主办方投诉了寄宿家庭,说这家人懒到早晨都不给孩子热牛奶,餐桌上的东西全都是冷的,从面包、奶酪、黄油到橙汁和牛奶。女主人则一脸委屈:“我们都是喝冰牛奶啊!全家人都这样喝!我们的早餐习惯吃冷的。”

我刚到德国时,几乎每天晚饭后都会和房东老太太有一段对话:“请给我一杯开水好吗?”“你是要泡茶吗?”老太太狐疑地问。“不,我不喝茶。我要开水。”老太太接着问:“那你是要喝咖啡吗?”“不,我不喝咖啡,我要开水。”至少过了一个星期,她才接受这一点:开水也是可以直接喝的,不用放茶叶、不用放咖啡、不用放牛奶。每次端给我时,她都会非常不理解地看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喝这种东西。

而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去了咖啡吧,他瞪大眼睛看着菜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上面写着:“热/ 冰可乐”,“可乐难道可以喝热的吗?”他充满好奇心地点了这个。上来后,果真是热的。他不解地问服务员为什么会有热可乐,怎么加热的?服务员热心地告诉他:“有些人胃不好,不能喝冷的,所以我们是应客人的要求提供热可乐的。我们是把整个铝罐放进热水里泡了一下。你放心,气泡一点儿都没有损失。”美国朋友说他会把这个信息发在Facebook 上,相信转发率会很高,因为美国人绝对会认为这是新闻。“可乐公司也一定想不到自己的产品在中国会被加热饮用。在美国可乐是和冰联系在一起的。”他感叹道。

一个美国朋友在家里办派对,我们进门时看到他刚把一瓶还没有启封的葡萄酒扔进垃圾桶。我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忘记把这瓶酒放进冰桶里了,厨房有夕晒,晒了好几个小时,这瓶酒肯定不好喝了。”我们都觉得他太夸张、太浪费,他却耸耸肩说:“我是个很环保的人,但我不会喝这种‘热’酒。”我告诉他中国人喝黄酒时需要加热,要趁热喝,另外一个中国人说:“我们家乡那里喝米酒也会加热。”他听得很新奇,但坚决不把那瓶被晒过的葡萄酒捡起来。

我曾经历过一次关于冷的还是热的食物更健康的争论。带女儿在芬兰旅行时,女儿肠胃不舒服,带她去医院看,被诊断为疑似阑尾炎,需要观察并控制饮食,随时准备手术。医生建议最好等到周一再做手术,这样就可以做微创,而周末只能做常规手术,恢复起来更慢。女儿又痛又饿,可怜极了。我去找医生商量,商量的结果是女儿只能吃医院提供的食物。护士端过来半杯橙汁和两小片面包。我伸手一摸,橙汁和面包都是冰的。“你们给病人吃冷的东西?”我瞪大眼睛问。护士笑眯眯地点头。我非常怀疑这些冷的东西会加重女儿的肠胃负担,迟疑着,女儿却饿得抓起来就吃了。我小心翼翼地观察,没有发现病情恶化,但也没有看到她好转。晚上女儿仍然被禁食,但她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主治大夫来检查,宣布说不用手术了,只要调理一下就可以出院了。女儿饿得快要晕过去了,我弄来一碗热粥给她吃,想着禁食后的肠胃比较虚弱,要慢慢恢复正常饮食。女儿大口大口吃得好香甜。结果护士看到了,马上去叫了大夫过来,大夫跟我说:“孩子禁食一天了,现在最好先吃冷的东西,喝点冰牛奶、冰橙汁,吃点面包,这对肠胃比较好。”我跟他解释:“我女儿是中国人,她的肠胃是中国人的肠胃,中国人习惯在生病时吃热的东西。”大夫还是坚持要吃冷的。正说着,女儿一下子喷射性呕吐,所有的人都忙着收拾处理。大夫说:“这下你必须听我的了,起码在医院期间,我们要给她吃冷的。”于是护士又端过来前一次一样的东西。女儿吃下去,没有吐。但我很不服气,我觉得女儿之前吐,不是因为食物是热的,而是她吃得太急。胃空了太久,吃得急了,而且又吃得太多,很容易吐的。那一次经历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个外国孩子因为肠胃问题在中国住院,母亲给这个孩子吃冷面包、喝冰牛奶,不仅医生护士要说这个妈妈,周围人也要说这个妈妈心肠有问题、脑子有问题,但在芬兰,家长就是这样做的,因为在这个国家,人们认为这样的食物更有利于病人。

生的和熟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争论是生的食物更健康还是熟的更健康。“在中国吃不到健康的食物,所以我特别想念家乡的那些健康食物。”一个澳大利亚学生说。我很吃惊。在中国怎么会没有健康食物呢?就问她哪些是健康食物。“哦,是沙拉、奶酪这样的食物。”她认为生的蔬菜、奶制品更健康。

而很多中国人认为吃熟的东西更健康。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在超市买了沙拉的原料,回去后也是加工煮熟后再吃。他们常开玩笑说那些生的菜是给兔子吃的,中国人的胃消化不了这些生的

东西,当然是吃熟的东西更健康。

我们在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时,为了节省时间,中午就在博物馆餐厅里就餐。我点了看上去最便宜、最简单的一道咸熏肉配面包。上来的时候,我吃惊地看到:一片一片铺在板上的肉片,居然是生的!而且是生的五花肉片!肥肥的泛着油光。难道要把这个夹在面包里吃?服务员点点头,告诉我很好吃的。我无法直视那一片一片油光闪亮的生肉,只能转过头去啃面包。没知识就是可怕,点了餐却无法吃进嘴里――点餐时我根本没有看懂肉是生的。同行的英国朋友惊讶地问:“你们中国人不是吃生的肉吗?”我没有吃过啊!英国朋友在脑子里搜索了半天说:“那个醉虾不就是生的吗?我第一次在中国餐桌上见到这道菜时吓得心都停跳了两次,因为有两只虾在盘子里跳了起来,而同桌的人马上就夹起这两只虾放进嘴里,说这是最新鲜的。”我没办法解释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可以吃醉虾、但少有人吃生猪肉,只能无语。

补充营养素还是补充食物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海归朋友,有一个习惯就是早餐前、晚饭后要吃一堆营养药丸。她不停地给我们普及:“你们也应该补充这些营养。喏,这是维生素,这是钙片,这是鱼肝油,这是大蒜素,这是蛋白粉,这是年龄过了35 岁的女性应该吃的营养剂……”她说这是很多美国人的习惯,每天要吃保健品,这样会更健康。我们问她有些东西,如大蒜为什么不从食物里直接补充?她说吃保健品更健康。可是在我们看来,食补的方法更健康。只有在食物中无法补充的那些营养或补充不够的营养,才需要靠额外的保健品来补充。

锻炼身体有多重要

说到健康,可能还要提到锻炼身体。我认识的一个美国人,经常要在世界各国出差,他订宾馆的一个要求是:要么宾馆有游泳池,要么宾馆附近有游泳池。为此他需要花更多时间来查询、确定,有时候宾馆住宿费超标他得自己多花钱,有时候他无法和同事住在一起,工作时他需要起得更早、也更麻烦,但他坚持这样做,因为他每天都要游泳至少一个小时。他一直说锻炼身体对健康非常重要。

中国人忙起来的时候首先被砍掉的时间是锻炼的时间,但很多欧美人是把锻炼身体放在第一位的,可以砍掉其他事情,但不能不锻炼。有一次和一个团队出去做项目。中国人到了宾馆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到附近去寻找美食,因为一路上饿坏了,而同一个团队的德国人则去了健身房,请我们帮他打包吃的。

一位嫁到澳大利亚的闺蜜说:“我到了澳大利亚什么都习惯,只有一件事情不习惯:周末没法睡懒觉。我平时上班也挺紧张的,想着到了周末好好补个觉,结果被老公拖起来去锻炼身体。本来他自己就有这个习惯,现在一定要我也这样做。还说澳大利亚人都习惯运动,我不能太懒。我发现周围的人确实个个都有自己坚持的运动项目。刚开始时我根本跑不下来,觉得周围跑步的人都有点变态,个个都像是马拉松专业选手。现在我能够跑下来了,但跑得很慢。以前我在国内设定的健身目标是一天走一万步,当时觉得自己已经是健身达人,现在和周围的澳大利亚人比比,我那根本不是健身计划,充其量是一个走路计划。这里的人在健身方面花的时间比很多中国人要多,他们的运动强度更大、锻炼频率更高,为了健身也更舍得花钱投资。”

用健身中心吸引新生

我曾帮助接待过一个参加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的学生。和那些高中生聊天时知道他们正在申请大学,我就问他们怎么选择想去的学校,除了学校排名、专业等,有一个学生说:“我要看学校是否有健身中心、开设哪些项目、开放时间、是否有教练等。”

我听得很新奇,结果周围的学生都纷纷点头,并且补充更多的信息:“我早就查过了,我申请的那个学校在校园里建了一个攀岩墙,难度系数很高,我一定要去攀一次。”“本来有两个学校我都在考虑,后来我查了一下,有一个学校假期健身中心也开放,我就申请了这所学校。”用健身中心来吸引学生,可以看出美国人多重视健身了。

健康观是一个人的基本观念之一。有些健康观源于正规教育、知识和学习,而有些则是在耳濡目染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则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言行举止皆按其行。如果健康观受到挑战,本能的反应则是捍卫自己的健康观。如果能够多一双文化的“眼镜”看到自己在坚持什么、为什么坚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中那些“奇怪”的健康观。